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全支全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全支全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豫最喜欢的还是河南豫剧。很多人都问我九零后也喜欢戏曲吗?我觉得除了从小的耳濡目染,更多的是豫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比较经典的豫剧传统剧目有《花打朝》、《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白蛇传》、《打金枝》、《三哭殿》等等。小豫最喜欢听的还是李树建老师的《清风亭上》。剧情和93版包青天《报恩亭》类似。李树建老师演的入木三分,剧情感人肺腑,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在这里小豫着重介绍一下豫东红脸王。咱们都知道刘新民、张枝茂、索文化、刘忠河、陈传明、朱坤芳、谢庆军和洪先礼称为八大红脸王。大家喜欢豫东红脸的朋友都可以在豫韵新声头条号里搜索。
谢谢你的邀请!我很喜欢河南豫剧,最喜欢的还是豫东调,豫西调也听。我最初听的一出全场戏就是豫东刘派的《打金枝》,也就是这出戏让我爱上了豫剧。除了《打金枝》之外我还很喜欢听刘忠河老师的其他戏,比如《十五贯》、《辕门斩子》。其实最喜欢的还是刘忠河老师的唱腔铿锵有力,沉稳,在刘忠河老师的带领下,今天的刘派艺术也发展的很不错。
第二个就是旦角儿戏常香玉常派的代表作品《花木兰》《大祭桩》这两部戏。还有陈素真老师的《十面埋伏》、《反长安》、《如意剑》、《白蛇传》、《嫦娥奔月》、《天地配》、《香囊记》这几部经典作品。此外对于阎立品老师的《秦雪梅》、《西厢记》这两部作品也比较喜欢。
第三个就是净角儿戏。净角戏我比较喜欢两个演员,一个是八里嗡“李斯忠”,另一个是年轻演员张钰东。李斯忠老师不用多说,艺术造诣很高,可惜已经离开了我们。年轻演员张钰东师从兰力老师(兰力老师白脸唱的那叫一个好,黑脸我感觉一般,他的作品我最喜欢《王强点兵》),他也是现今不可多得的一位黑头演员。《下陈州》、《跪韩铺》、《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探阴山》这几部作品。
第四个就是丑角戏儿,我最喜欢的是李天方老师和牛得草老师。李天方老师的《李豁子离婚》响遍全国,李老师不仅豫剧唱的好,曲剧也很不错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戏曲演员,此外还有李天方老师的《刘全哭妻》。牛得草老师的丑角是一绝,我最喜欢他的作品是《七品芝麻官》。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呀!没听过北展2700人合唱评剧《乾坤带》吗?那多数是90、00后啊!还有合唱京剧《锁麟囊》!也大多是80、90、00后!看有没人引导这些年轻人热传统戏曲!有没有人热衷传承这些传统戏曲!这个让90、00后爱上戏曲、听过他唱后买票去看名家演出的引领人,就是青年相声演员张云雷!
我是五O后。
现在戏院看戏,多是年轻人了。虽还无法把他们定位到几0后,但都是小青年。
和他们交流的多了,了解了一些他们是怎样爱上京剧的。
有的成天游弋于信息高速路上,玩来玩去的也就那么回事。在课堂上了解到了京剧,就立马来戏院验证一下,是不是真象老师所言,真的博大精深。
有的是求知欲旺盛,带着学习拓展自己而来。
有的是本身就喜欢京剧,但阅历浅,带着很多问题来看戏。他们常把戏曲与历史等同起来,而闹出了很多笑话。但更难得的是,因此搞清了历史与戏剧的不同,却又有深奥的渊源关系。这类年轻观众,将来都可能成长为戏曲发烧友,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票友!
有的本身就是戏校的学生,他们虚心好学。不但听老师的,也听票友观众的。从中吸取营养,丰富学艺的经历!
当然更多的是经济条件好,广博的娱乐中,最后选择了京剧。这些人,成了京剧的铁杆粉丝!
所以喜欢上剧院看戏,学戏的人是各类都有。就看自己是屬那一类的了!
谈到如何欣赏京剧,各人的条件不同,方式也是不同的。
有的朋友在好一些的音响设备上听到了京剧,立马就来了兴趣。这多是一些对声乐有一定基础的人,当他们发现人的嗓子竟然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和高的拓展空间。也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更加广博,而来选择欣赏戏剧。
他们的感受就是驾轻就熟的歌唱艺术,过来唱戏,那就只好重新学起。相反唱戏的人,去唱歌,那才是真正的驾轻就熟!
欣赏京剧,还是要到戏院看戏开始。在那里你体会领略了平时难以言表的精深艺术。精彩繁难的唱念做打。这些就能深深的吸引了自己的学习兴趣。
平时可常听一些唱段,跟着学唱之后,试着用不同的发声方式来“演"习同一个唱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要知道,很多极具艺术特色的流派,就是这样产生的。
同时也看一些戏曲的发展史及戏曲理论,评论方面的文章。这样学习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此题问回答有些犯难;因为不同地方由于受地域所限有不同切入点。戏曲这东西你若喜欢,必须从家乡地方文化特点切入。然后才会增加了解其他剧种或曲目的兴趣。进而才能有更深入探讨了解。例如:河南,就必须了解懂得豫剧,你才能更好欣赏其他戏曲,好似有种触类旁通吧!以上本人扼要概述,不够全面见谅![祈祷]
本人96年,算是梨园世家吧!
家母是戏曲国家二级演员。
如何去欣赏戏曲,未必是去发掘“到底哪里美”,也许是“找到与你审美契合的地方”
喜欢形体美的,可以看做工戏,比如《失子惊疯》《贵妃醉酒》《打神告庙》《天女散花》《四进士》《花田错》《昭君出塞》等等
喜欢唱腔的,可以看唱功戏,比如《文姬归汉》《梅妃》《西施》《伍子胥》,包公戏等等
故事俗套,怎么说呢,戏曲套版现象很严重,因为它改编的文学故事多半套版现象严重,各剧种之间的改编也有雷同……不过也有好的
为什么唱腔一波三折呢?中华传统文化大抵如此吧,讲究“留白”,讲究想象。要是太直接、太具体了,就失之婉约,没什么琢磨头。戏曲表演是以实写虚,用身段体现“物”的存在,用声腔描绘感情。大腔的存在,让人能想象唱词之外的人物情感。缺少了大腔,会使戏曲缺少很鲜亮的一种光彩。这是我个人的体会。至于原因,笔者就不知道了。好像所有的古老一点的唱腔艺术都是这样的,比如美声、曲艺等等
从哪几个方面欣赏戏曲?视听嘛,听包括唱、念、场面(音乐),视包括做、打,表情神态。除此之外,还有不错的唱词,内中包含的家国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追求、底层人民的诉求和喜怒哀乐等等。后面这些就跟国外戏剧类似了。
最后送大家七字真言:多听、多看、多学习,不知不觉就能对戏曲越来越了解了。
90-00后喜欢戏曲的有很多。从古到今都离不开戏曲。它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戏曲能开拓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如何欣赏戏曲
一:戏曲是角的艺术,故事开端和收场都是为表演服务。一出《王宝钏》从京剧到黄梅戏看了很多很多遍。台词丶唱腔都会倒背。甚至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也历历在眼前。但仍是百看不厌。这充分体现了戏曲优秀不是故事开端结尾。而是欣赏角色的精湛表演。
二:戏曲表演剧目都是历史故事为主。演绎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丶封建婚姻。故事讲述的都是惩恶杨善。都是正能量。这就开拓了那些目不识丁的穷苦百姓从戏曲里知道什么是忠孝两全。什么是丑恶和善良。开拓了他们视野丶熏陶了他们情操。通过欣赏戏曲让我们忆苦思甜。也让我们在素养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
评剧社《太平剧社》正式成立!
今日《太平剧社》官方微博正式成立,郭德纲老师任社长,首演票瞬间售罄。首演剧目是全本《乾坤带》(代征西),3月15日晚19:30在三庆园开演。票价150元、200元、380元三种。
太平剧社的主要演员有:
(1)沈金伟:艺名沈九评,中国评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导演。师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德纲先生,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惠民先生。
(2)姚斌:中国评剧院青年演员,主攻花旦、闺门旦。
(3)高思佳:中国评剧院青年演员,主攻老旦青衣。
(4)王维:2011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主教老师戴月琴。
(5)杜建:中国评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工花脸,师从评剧名家孙路阳。
郭德纲为什么开太平剧社?
郭德纲为什么开太平剧社呢?有人说为了传播传统曲艺,开了德云社(相声)、德云书馆(评书)、麒麟剧社(京剧)、太平剧社(评剧),以后还会开其他的曲艺专业剧社,比如河北梆子。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郭德纲本人说过热爱说书和唱戏胜过说相声,郭德纲1979年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来又由常宝丰先生开蒙学习相声,88年随河北梆子老艺人小达子先生学唱河北梆子,89年随老艺人刘炳文先生学唱评剧,工文丑、老生、花脸、彩旦,还曾演出《卷席筒》、《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秦香莲》、《打狗劝夫》、《劝爱宝》、《杜十娘》、《凤还巢》等。这也是为什么郭德纲这么全才,像师父侯耀文先生(04年拜师时)说的:“郭德纲的先天条件要比我们有一些现在声明之下的一些个相声表演艺术家,条件还要好得多。”确实是这样,郭德纲会的多,并且说的好,唱的也好,不是只会一些皮毛而已,而是真正的喜欢,真正的下功夫学习。
“百年来无数艺人的心血,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失传。我整理了一份工作计划,首批抢救复排评剧传统剧目一百出。任重而道远。我需要演员,我需要乐队,我需要演评剧的剧场。資金我自己出,但我更需要一个宽松的空间。我不知道这个计划能走到哪步,努力吧....... ”
“好久没唱戏了,但对戏曲的感情一直都在。与北戏的学生们合作我很开心,也希望传统戏曲得到社会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空说无益,我来干点实事吧。”郭德纲这短短话语,朴实无华,无不渗透着自己对评剧艺术的执爱,另外小岳岳岳云鹏曾说:“每次去郭德纲家,都能听到评剧的声音。”可见老郭是真的喜欢这门艺术。
郭德纲相声中唱评剧
郭德纲早期的相声《杨乃武与小白菜》,讲的就是评剧《杨乃武写状》的故事,提到过“别耍嘴啊”,“我要是耍嘴我是个棒槌”,“我喊了一声美”,赵丽蓉老师的《打工奇遇》里的唱段就是出自这里了。另外在相声中还唱过《王二姐思夫》、《杨乃武写状》、《刘玲醉酒》、《夜宿花亭》、《当官难》等等等等。可见一是为了给相声段子添彩,二是相声红了没有忘记弘扬评剧呀,郭德纲相声说红了,他是真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不景气的评剧能够走出低谷,这里给老郭点赞!
年轻人去太平剧社是看戏还是看角儿?
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看角儿”的多于“看戏”的,本人就是90后,我觉得像我一样从小喜欢听评剧曲艺的不多吧?评剧最早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为“唐山落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听评剧的人都说像唐山话了,说起评剧我最早知道评剧就是新凤霞老师了,新凤霞老师的《刘巧儿》、《乾坤带》、《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都看过,其中记忆最深的就是《刘巧儿》和《花为媒》这两段了,《刘巧儿》(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这段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两段都是和赵丽蓉老师合作的,算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好多剧目中故事估计年轻人不知道的,所以说年轻人真正能听“懂”评剧的很少吧?所以我认为还是“看角儿”的多于“看戏”的人。
希望是年轻人从“看角儿”慢慢转变为“看戏”,这也是郭德纲老师的最终目的吧?
你说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全支全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全支全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